走在与佛陀相印的路上 —— 慧心慧眼抚苍生


朝圣是佛陀所赞许的积累功德的方式之一。走在佛陀生命中的关键地方,能带起我们弟子们的信心,启示与精神力量。

离佛陀两千多年了,印度经过一些浩劫后,许多外在的情况都改变了,也印证了万事皆无常的定律。今天印度、尼泊尔的民生习俗有些还保留着,有许多真的还如佛经上记载的一样。

谨以佛教圣地的资讯,让您慢慢重拾过去的法音,浏览朝圣之旅。但愿有天您可亲自走在佛陀走过的路上,跟随佛陀的足迹,并朝向安稳的彼岸 —— 涅槃。


朝圣的缘起

四大佛教圣地

在拘尸那揭罗的娑罗树林,佛陀宣称,是夜三时,他将于此入大般涅槃。娑罗树非时而鲜花盛开,佛陀讲述了与他有关的四大佛教圣地,虔诚的弟子应以恭敬、敬畏之心前往朝拜,看到这些地方会激发净信心(saddha)和悚惧感(saṃvega)。它们是:

一 、 蓝毗尼,迦毗罗卫城(Lumbinī, Kapilavatthu, Nepal):菩萨的诞生地。

二 、 菩提迦耶(Buddhagayā/ Bodhgaya):佛陀成道处。

三 、 鹿野苑(Migadāya, Isipatana, Bārāṇasī,现在称为:Sārnath, Varaṇasī,中译:仙人堕处,波罗奈城/瓦拉纳西):佛陀初转法轮处。

四 、 拘尸那揭罗(Kusināra):佛陀入大般涅槃处。


「阿难,此为四处,具信仰之族姓子应朝礼致敬。「阿难,信仰者 —— 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等将赴上列各处并说:『此是如来降生处』、或『此是如来证无上正等觉处』、或『此是如来转法轮处』、或『此是如来入无余涅槃处』。「阿难,当彼等朝礼诸圣地,其有信心而死去时,彼等于身坏命终将投生快乐的天界。」—— Mahāparinibbāna Sutta《大般涅槃经》长部第16经,DN16。

最早期的佛像


后来,阿育王增加四处圣地以纪念佛陀的圣迹:

五 、 王舍城(Rājagaha):今称Rajgir,位于印度比哈尔省(Indian state of Bihar)。摩羯陀国(Magadha)之都城。为兑现对频婆娑罗王(King Bimbisāra)的承诺,佛陀到访王舍城。当还是菩萨时,佛陀答应证悟后将首先到访王舍城。在这次的到访中,频婆娑罗王(King Bimbisāra)供养了竹林精舍(Veluvana),佛陀在这里度过即将来临的雨安居。王舍城也是佛陀接受舍利弗尊者和目犍连尊者为他的弟子的地方。根据《佛种性注释》,佛陀在王舍城度过了第3、4、17和20个雨安居。佛陀弘法20年后,虽然多数时间是居住在舍卫城,但还经常到访和居住在王舍城。王舍城因此成为了几部重要经典开示的场所,例如Atānātiya, Udumbarika & Kassapasīhanāda, Jīvaka, Mahāsakuladāyī和Sakkapañha Sutta。王舍城也是佛陀以慈心的禅定力量降伏醉象(Nāḷāgiri)处。

六 、 舍卫城(Sāvatthī):舍卫城是佛陀一生中大部分时间的住所之一,并且也是一个能让他救度数百万人、天神和梵天出苦难的有利“胜利场”。他第一次的到访是因为给孤独长者的邀请,当时给孤独长者供养了祇陀林(Jetavana)。佛陀在舍卫城度过了25个雨安居,其中19个在祇陀林,6个在由大优婆夷毗佉伽(Visākhā)建造的东园(Pubbārāma)。舍卫城还包含由波斯匿王(Pasenadi)建造的Rājakārāma寺院,位于祇陀林的隔壁。舍卫城是每尊佛显现双变神通(yamaka pātihariya)的场景,乔达摩佛在芒果树下显现了这个奇迹。佛陀在舍卫城的主要在家弟子有:给孤独长者、毗佉伽、Suppavasā、波斯匿王等。

七 、 桑咖沙/僧迦尸(Saṅkassa):距离舍卫城30由旬以外的城市。此处是佛陀在舍卫城城门的芒果树处显现双变神通以降服外道后,到三十三天开示三个月的阿毗达摩后,从天界降落的地方。当时,主要的听众是他的母亲摩耶夫人 —— 已投生兜率天成为男天神并下来三十三天闻法。

八 、 韦沙离(毗舍离,Vesālī):离车族(Licchavi)的首都。在证悟后的第5年,佛陀首度到访并度过雨安居。佛陀开示《宝经》,该护卫经的威力获得一万亿个世界系的诸神接受,使到毗舍離城所遭遇的疾病、非人与饥荒三种危害迅速消失。在此所开示的重要经典有:Mahāli, Mahāsīhanāda, Cūla Saccaka, Mahā Saccaka, Tevijja, Vacchagotta, Sunakkhatta 和Ratana Sutta. 此处,也是佛陀宣说将入般涅槃之地;也是群猴挖池塘供佛及献蜜处。

故佛教圣地有时又指八大圣地。


走在佛陀走过的路上


图:某朝圣路线


一、蓝毗尼 (Lumbinī)


图:菩萨诞生

启示一:
生,就决定了必定会死。这是所有生命的真相。
在这短暂的来去之间,我们是给世间带来光明或黑暗,希望或绝望,快乐或痛苦呢?
菩萨的诞生是世间所歌颂赞许的,只因为菩萨的最后一世,累积了所有艰苦圆满,成佛所需的波罗蜜。没有偶然,只有必然,皆是众生恭敬期待菩萨成佛所带来的解脱离苦之真惠。
让我们选择带来真惠的生命,从我们当下自心自因开始。




图:佛陀出生时沐浴池、摩耶夫人庙及阿育王石柱

启示二:
收摄心,静下心,用心感受,打开心怀,包容天地万物,与这崇高的心灵磁场相印。
让我发现每个当下自己新的诞生。新的心、新的因,新的转变生命的机会。因为有因果,有方法,所以充满机会与希望。
珍惜佛陀的教法,珍惜菩萨的诞生,用我们身口意的实践去珍惜。



“蓝毗尼 —— 世界和平之源泉”,是佛陀出生的地方,也是佛教四大圣地之一。乔达摩太子诞生后,不用人扶,朝四方各稳稳走了七步,步步生莲。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口中言:“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这里有佛陀出生时沐浴池,佛陀的母亲摩耶夫人庙,阿育王石柱以及菩提树。公元前566年释迦牟尼佛诞生于尼泊尔的蓝毗尼, 阿育王在公元前3世纪为纪念佛陀的诞辰立下一根6米高的石柱。在蓝毗尼的菩提树前有一方池水,又被称为“生命之泉”。

1996 年,考古当局发掘出由阿育王于公元前248年所放置的一块标志石,相信这块标志石出土之处正是佛陀诞生的准确地点,现在这块石存放在重建后的摩耶夫人庙内。


图:阿育王石柱,为纪念佛陀的诞辰


图:标志石正是佛陀诞生的准确地点,位于重建后的摩耶夫人庙内


蓝毗尼周边的一些佛教景点:
  • 迦毗罗卫国(Kapilvatthu): 释迦族的首都。
  • 库旦: 佛陀悟道后回到祖国,与父王净饭王第一次相见的地方。
  • 戈地哈瓦城(Gotihawa): 此城是过去七佛之一、贤劫的第一尊拘留孙佛(Krakuchhanda Buddha)的诞生地。
  • 尼吉拉瓦(Niglihawa): 贤劫第二尊的拘那含牟尼佛(Kanakamuni Buddha)的出生地。
  • 萨迦哈瓦(Sagarhawa): 释迦族遭屠杀之地。
  • 罗摩伽国佛塔(Ramagrama Stupa): 佛入灭后, 舍利平分八王, 建八舍利塔。后來的阿育王欲开八塔, 取出佛舍利以广建84000佛塔。当他來到罗摩國Ramagrama 欲开塔時, 据传说, 龙王现身拒绝,所以阿育王只打开了其它七塔, 此塔因而倖存。《大般涅槃经》亦記有一古來流传的偈颂,“具眼舍利有八份,七份供养閻浮洲,最胜者其他一份,罗摩村龙王供养…”。总而言之, 因为這是八国王建的八佛塔中, 唯一沒被后來的阿育王打开的一座。其入藏的释迦牟尼佛舍利数量之多,应是世界之最。


图:迦毗罗卫王宫的位置





二、菩提迦耶(Buddhagayā)


启示:
佛陀通过四个阿僧祇劫的修行,具足无量功德与波罗蜜,终于在菩提树下成佛了。佛陀的生命示现了世间最伟大、最难得的因果现象。改变了因,生命就会改变。佛陀让我们看到生命提升的希望。
在顺境逆境的日子里,让我们想到佛陀经历过的艰苦奋斗,绝不放弃自己,一定要学佛陀,依因果法则修心修因,直到跳出生死轮回,离苦得乐。
收摄心,静下心,用心感受,打开心怀,包容天地万物,与这崇高的心灵磁场相印。愿我能成就佛陀所授予的法。

苦行林(Uruvelā 优楼频螺)

启示:
佛陀还是菩萨的时候所经历的艰苦让我们深深感悉。成功的代价只有愿意付出者,能够也成功付出者才能完成,谁也不能妒忌谁。谁想要成果,就得自己在因上努力。
菩萨苦行的事迹也告诉我们只管努力还不够,方法还得符合因果法则,只会蛮干,修错了因还是会不得其果。错了就要改,就要勇敢后退,认定方法再来过。
菩萨是放弃了苦行,遵循中道后才证悟成佛的。让我们在努力之余,也认真向佛陀,向智者学习正确努力的方法。




图·:菩提迦耶


图·:菩提迦耶摩诃菩提寺内的佛像


图:菩提迦耶的摩诃菩提寺

佛陀当年苦行6年后,来到菩提迦耶,在毕钵罗树下证得无上正等正觉,这里是每一位佛教徒的心目中最殊胜的地方。“佛”意为“觉者”,“菩提”意为“觉悟、智慧”,故毕钵罗树又称菩提树。佛入灭后约200年,阿育王来此朝圣,于菩提树旁建塔寺。

菩提迦耶(巴利语:Buddhagayā),又称布德嘎亚,为佛教四大圣地之一,是佛陀觉悟成佛之处。佛陀也在迦耶的象头山讲过《燃烧经》。

摩诃菩提寺是世界文化遗产,里面供奉佛陀像。高耸的金刚宝座塔是寺内主要建筑。公元13世纪,缅甸按大菩提寺的原型建设了一个同名的寺院,即缅甸蒲甘大菩提寺。

金刚宝座塔后是大菩提树。此树为见证佛陀成道的菩提树之分枝移植而成。菩提树下有红砂石板金刚座,为阿育王纪念佛陀成道地而建。

佛陀证悟后7个星期,在附近的7个不同地点禅修经行。现在摩诃菩提寺有专门的地方对应着这7个星期的7个地点。
  • 第一周(结跏趺坐的七日,Pallaṅka Sattāha):在菩提树下度过,第七个晚上,佛陀整夜省察缘起法(Paṭiccasamuppāda)。
  • 第二周(不眨眼的七日,Animisa Sattāha):佛陀站立在菩提树前,一直注视着菩提树。这个地点的标志是不眨眼圣祠,位于大菩提寺建筑的东北方。那里站着一尊佛陀像双目凝视着菩提树。
  • 第三周(经行的七日,Caṅkama Sattāha):佛陀据说在不眨眼圣祠和菩提树间来回行禅,传说莲花沿此路径涌出。这里现在被称为宝石步道。
  • 第四周(宝屋的七日,Ratanaghara Sattāha):据说佛陀思维「阿毗达摩藏」七论的地方,是法宝之屋。由《法集论》开始,佛陀依次思维,然审察前六部时,他身体并未发光,到《发趣论》时,他开始思维二十四缘,六道彩光:靛青、金、红白、黄褐、与眩目的光从佛陀身上发出。
  • 第五周(牧羊榕树下的七日,Ajapāla Sattāha):佛陀在牧羊榕树(Ajapāla Nigrodha)下详细回答了婆罗门的提问,现在的标志是一柱子。
  • 第六周(锐棱玉蕊树下的七日,Mucalinda Sattāha):在大塔南方的莲花池边度过。此时天下大雨,池中的龙王以它的身体来遮蔽佛陀保护他。
  • 第七周 (阔叶山檨子树下的七日,Rājāyatana Sattāha):在阔叶山檨子树(Rājāyatana)下禅坐。禅坐结束后,正好有两位商人经过,看到佛陀威仪庄严,便以米糕蜂蜜供养世尊,佛陀为他们宣说五戒十善法。他们皈依佛陀,成为首批在家弟子。此时,三宝中的僧宝尚未出现。他俩被赐予佛陀的头发并置放在缅甸的大金塔(Shwedaggon Pagoda)。



图:佛陀证悟后七个星期,在附近的七个不同地点禅修经行的所在位置。

三、鹿野苑 (Isipatana)

启示:
来到佛陀成佛后第一次说法的地方。佛陀为了这个大事因缘准备了四个阿僧祇劫,历经了许多的艰苦,为了我们,为了众生。
让我们深深感受佛陀的伟大,感恩恭敬,把握珍惜。
愿我实践佛陀教法,净化身口意,身心当正法的载体,离苦因、离苦。让所有看到、听到、想到我的众生,因我对法的实践而对三宝生起信心。
愿正法久住于世间,愿正法广传,怎么也不成为正法的最后一人。

图: 乔堪祇塔(Chaukhandi Stupa),五比丘迎接佛陀之地


图:佛陀向五比丘初转法轮

诸佛都会在鹿野苑初转法轮。这是四个avijahitatthānāni(不变的地点)之一。其它的是:
  1. 菩提结跏趺座(Bodhipallaṅka)
  2. 桑咖沙/僧迦尸(Saṅkassa)的大门处:佛陀从三十三天回来时第一次接触地面地方。
  3.  祇陀林的香室内的床之位置。

《中部·圣求经》记载:佛陀在菩提迦耶觉悟成佛后,长途旅行近300公里来到了鹿野苑,找到当年的五位同修者,进行了第一次说法。鹿野苑是佛陀成佛后初转法轮处,最初的佛教僧团于此成立,至此,佛法僧三宝出现在世间。鹿野苑是佛教四大圣地之一。佛陀在此讲过《转法轮经》(Dhammacakkappavattanasuttaṁ)、《无我相经》(Anattalakkhaṇasuttaṁ)、《第二魔王陷阱经》(Dutiyamārapāsasuttaṁ)等。佛陀在鹿野苑度过第一次雨安居,当时雨安居精舍名为摩犍陀俱提寺,已经成为废墟。1931年摩犍陀俱提寺(又名根本香室精舍)重建,以纪念曾经矗立于此的古老精舍。

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为纪念佛陀,在此建立阿育王石柱及达美克佛塔。石柱柱基已毁,达美克佛塔犹存,内藏有佛陀舍利。达美克佛塔为佛陀宣讲《无我相经》之处。

乔堪祇塔(Chaukhandi Stupa)为传说中五比丘迎接佛陀之地,又名五比丘迎佛塔。标识世尊初转法轮之地的法王塔现仅剩圆形高台遗址。

斯里兰卡捐建的博物馆,里面有佛陀八相成道(降兜率、入胎、出生、出家、降魔、成道、说法、涅槃)的壁画。

鹿野苑古迹博物馆内藏有阿育王石柱柱头(柱头四面狮像为今印度国徽)、红砂石菩萨像等诸多建筑遗址。鹿野苑有一棵很大的菩提树,为阿努伽里加·达摩波罗从菩提迦耶的大菩提树折枝移植而来。


图:达美克佛塔(Dhamekh Stupa)为佛陀宣讲《无我相经》之处

四、拘尸那迦罗(Kusinara)



启示:
佛陀的肉身也是无常的,世间还有谁能不面对死亡?
佛陀圆寂了,我们还在苦海。下一尊佛还待何时?
正法还在世间,让我们好好珍惜。
佛陀说,礼敬佛陀最好的方式就是修行佛法。
错过了在佛陀在世时解脱,让我们再也别错过佛陀的正法了。






拘尸那揭罗是佛教四大圣地之一,是佛陀入般涅槃之处。在当年佛陀涅槃的地方,有一座很大的金色卧佛,身披袈裟,安详庄严,从不同的角度可以观察到佛像安详、微笑、肃穆的不同表情。

拘尸那揭罗是佛陀一生弘法中,教化最少、弟子最少的地方,佛陀选择在此入灭,就是冀望以涅槃为众生做最后的度化。佛陀在这里入灭,并对弟子们说:“诸行是坏灭法,应当精勤地奋斗至成就(vaya-dhammā saṅkhārā, appamādena sampādethā)!”

释迦牟尼佛共有三个原因选择在此入般涅槃:
  1. 拘尸那揭罗是念诵《大善见王经》的正确场所。
  2. 拘尸那揭罗是外道须跋陀罗(Subhadda)将要拜访他,听闻他最后讲法,并证阿罗汉果的地方。
  3. 拘尸那揭罗是大迦叶尊者在他入灭后收拾他的遗骨和遗物的地方。
世尊入灭后,遗体由以香、花、伎乐等尊敬、供养后火化。遗骨(舍利)为中印度八部族分领,各建舍利塔供奉。还有人得到装舍利之瓶而建瓶塔供奉,而得灰烬者建灰塔供奉。


启示:
我们一起走过了四大圣地,收摄心思,巩固体悟。
珍惜每一份法缘。
懂得珍惜感恩者的心是光明清净的,如理作意是自然生起的。
让我们共同学习智者觉者,如实面对生命的顺逆起落,心却依然慈悲智慧光明。


五、王舍城 (Rājagaha)

王舍城从前是摩揭陀国的国都,为旧城和新城两部分。旧城焚毁后,频毗娑罗王新建了豪华的宫殿,所以称为王舍城。后来他的儿子阿阇世王迁都巴嗒厘子后,王舍城逐渐荒废。现在只是一个小城。旧城四周有山,佛经称为“灵山”。


图:遇见频毗娑罗王,供养竹林精舍

佛陀在世时,曾在此度过五个(第二,三,四,十七,二十个)雨安居,并长期在此居住,留下了众多的佛迹和寺塔。城东74米处是佛陀长住的灵鹫山,上有佛灭后第一次三藏结集的七叶窟、提婆达多欲谋害佛陀之石、佛入定处、阿难入定处、舍利子入定处、如来说法台等。

城西是毗布罗山。佛陀生前在山上以温泉洗浴。山上毕巴利石窟相传大迦叶尊者曾罹病于此,闻佛陀说法后始痊愈。城北郊是竹林精舍,是佛教第一座僧院。

新城西北有光明长者塔,城南门外为佛陀度子罗睺罗塔,城西南有3个小寺院,是接待各国来此礼佛者的住所。现此地大部分已经变为农田。

佛陀在此宣讲了《沙门果经》、《墙外经》、《比丘不衰退之法》。王舍城是佛教第一次三藏结集之处。

灵鹫山 (Gridhakuta Hill, Vulture's Peak)



灵鹫山又称耆崛山,是佛教的圣地。灵鹫山山势奇特非凡,峰峦众多,周围都是一马平川,惟有此山以及跟前的几座小山挺拔而立。正峰峰顶矗立着一块岩石,形似鹫头,故名灵鹫山。


当年佛陀在鹿野苑初转法轮之后,与弟子来到这里,摩揭陀国国王曾请佛陀和众弟子到山峰附近的一座竹园中住宿。这里群峰之间有一个椭圆形的谷地,是古印度摩揭陀国都城王舍城的遗址。山顶上有一座古平台,是当年佛陀与诸弟子结集和讲经说法之地。

在这里可以找到佛陀弟子们修行的山洞,如阿难尊者、舍利弗尊者、大迦叶和目犍连尊者修行的山洞。

极度妒忌佛陀的提婆达多曾经多次在灵鹫山一带设计,要置佛陀于死地,但每一次都由于佛陀的悲心和慈力遍及一切而得以逢凶化吉。他曾趁佛陀上路时,驱赶一头狂性大发的象冲向佛陀,要把他踏成肉泥。不料大象一见佛陀,马上被佛的无量慈心所摄服。提婆达多又曾暗伏于灵鹫山的高处,等佛陀路过时投下大石,要把他砸死。幸好佛陀没有被击中,但在飞砂走石当中,佛陀的脚也就被砸伤了。

灵鹫山西面有频婆娑罗监狱遗址,当年频婆娑罗王被儿子阿阇世囚禁于此,他日夜仰望灵鹫山,因为此因缘的激励,也迅速得以成就圣果。

那烂陀 (Nālanda)

启示:
所有的外在辉煌都过去了。曾经学术界的顶峰也都过去了。历史印证了无常的法则。
生灭都有其因缘。有些因缘明显,有些因缘潜藏。
解脱的因还是在每个人自心。证悟解脱的根本还是得有如实智见真相的智慧。一切一切的努力都是为了当下此心的净化与升华啊!
看清了学佛的要点,一切外在的事物,最多也只是如地图一般的工具。好的工具来了,去了,怎么也别忘了根本~~当下心,当下因。这才是最实在的功德。








佛陀在世时,马嘎塔国的首都是王舍城。往北行是舍利弗(沙利子,Sāriputta)出生的地方,叫那烂陀(Nālanda),后来在那里建成了那烂陀大学,中国的玄奘大师就曾在那里留学。

六、舍王卫城(Sāvatthī)

启示:
这里有着最伟大的护法与传法的故事。
佛陀在这里度过了25个雨安居,讲过了许多珍贵的经典,最多佛弟子在此修行证悟成就。
这里有着最无私、最奉献、最体贴、最低调的护法。做出了最大的护持贡献,心由始至终都是那么圆满,从不功高盖主,只希望僧团好,希望正法弘扬,希望众生好。




图:佛陀的香室


图:给孤独园的说法台(Dhammāsana)

舍卫城,又名沙瓦提,是佛在世时最大的都城,高沙喇国的首都。佛陀在此度过25个雨安居。佛陀在舍卫城度过了他弘法的一生大部分时间,也在此讲述了大量的教示和法义。

如今舍卫城城古老的城墙遗址依然还在,主要有以下地方值得参观:给孤独园遗址、佛陀曾住过的孤邸(称为香室),说法台和阿难尊者种的菩提树、盎古利马喇舍利塔(指鬘尊者舍利塔),给孤独长者舍利塔。在舍卫城城外,有一座纪念佛陀显示双神变神迹的纪念塔。

在舍卫城的20多年里,佛陀完善了佛教及僧团的相关制度,并且在此作了很多开示,他的话被弟子们整理成了佛经。据统计,巴利经藏中有871经是佛陀在舍卫城所说。

祇陀林给孤独园(Jetavana Vihara)的兴建缘起:公元前六世纪时,舍卫城里有一位家财万贯却仁慈悲悯的长者,由于他乐善好施,大家都称他为‘给孤独长者’(Anāthapiṇḍika);其原名Sudatta反而很少人知道。有一次,听了佛陀说法的给孤独长者证得初果,当下就皈依了三宝,成为一名虔诚的在家居士,并告诉世尊他将终生虔敬供养僧团;希望世尊能到舍卫城净住说法。

给孤独长者回到舍卫城后,立刻开始积极地物色合适的土地,以便建造精舍恭请佛陀前来。此时,舍卫城南端一座美丽的花园吸引了他的注意,那是属于当时舍卫城王子“祗陀”(Jeta)所有的“祗陀园”,于是给孤独长者直接地向王子表明想要购买花园。王子欲拒绝,说道:“长者,我是不会给你我的花园,即使用金币铺完全满整座花园。“ 然而由于他的这句话已给花园订了价格,后来即使他们在法庭上,法官判给孤独长者可以买祗陀园。给孤独长者打开家中的金库,运来一车车的金币,一块一块的铺在花园之中,最后,还差一段路径未能铺满,金币用尽,给孤独长者正要交代再运来金币。


祗陀王子在花园中,看到长者越布施脸越光辉,祗陀王子想这应该是一个殊胜的布施。于是他告诉长者:“够了!够了!不必再铺上金币,这段路径留给我供养寺院。” 祗陀王子给路径建屋顶。给孤独长者买下祗陀园并建各种精舍建筑物。这寺院普遍被称为‘祗陀林给孤独园’(Jetavana Anāthapiṇḍikassa ārāma)。

佛陀在世时,第14个雨安居,以及连续24个雨安居(第21至第44个)都在舍卫城度过。

图:佛陀由此地到三十三天为他的母亲开示三个月的阿毗达摩的地方。


图·:佛陀到三十三天开示阿毗达摩给他的母亲摩耶夫人,当时已投生为忉利天的男天神。


图·:佛陀到三十三天开示阿毗达摩后,由众天神附送下来人间 —— 桑咖沙/僧迦尸(Saṅkassa)。


图:阿难菩提树(Ananda Bodhi Tree),来自接枝在Anuradhapura,斯里兰卡的菩提树,而此树来自接枝在菩提迦耶原本的菩提树。








七、其它佛教景点

新德里/一:阿旃陀石窟群 (Ajanta Caves)

启示:
多少岁月的辛劳制造修行的理想环境,是多好的功德啊!
生命短暂 —— 想把握有限的生命,把握遇到正法的宝贵机遇修行解脱者,又能得到理想的修行环境固然有福;若未能,那如果能够把自己对外在条件的需要减少,更独立、更少依赖些,在等不到最好的修行条件也能更早达到修行的目标。
来了,就让心静一静,放下一切外缘,好好感受修行石窟的磁场。




释迦牟尼涅槃200年后,公元前261年,阿育王将佛教定为国教,在印度广建84,000座舍利佛塔,向僧团捐赠大量财产土地,包括印度中部的阿旖陀,传说阿折罗阿罗汉在此开山凿室,历经数百年终成一处绵延五百多米的宏大珈蓝。

10世纪时信奉伊斯兰教的突厥人入侵印度,摧毁寺庙、烧毁佛经、屠杀僧侣,令佛教在印度完全消失。阿旖陀石窟荒芜孤寂了整整千多年,没有信众到访,也没有任何印度史籍记载,慢慢被杂草树木遮掩,却得以完整地保存下来。直到1819年才被英国士兵发现。

专家认为,阿旖陀石窟大概是公元前2世纪-公元后7世纪盖的僧院。里面的墙上保留了古老的壁画和雕塑。1983年,阿旖陀石窟群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一些石窟:

第1窟: 是最大的石窟,墙上绘有一位男身菩萨,赤裸上身,右手持一朵白莲花,戴着的串珠颈链粒粒清晰饱满,左肩斜挂一条当年印度贵族流行的宝石缨络。10号洞: 南传寺院祈祷大厅,这里被认为是最古老的洞窟,建造于公元前2世纪。第4窟: 未完工,但是这里是Ajanta最大的修道院。


第16窟:门口雕有一对大石象,内有一幅壁画真实描绘难陀王的王妃得知丈夫出家时,伤心欲绝晕倒地上的情景。

第17窟:此洞窟的壁画保存完整清晰,当时佛陀刚刚涅槃,画师忠实地描绘佛经《善见律毘婆沙》中描写的情景,以及王公贵族的奢侈生活。

第19窟:此洞窟是佛庙,有精雕细琢的宏伟门面,庙中高大的门柱雕了很多佛像,部分佛像头顶的鲜艷天蓝色佛光仍清晰可见。


第26窟: 位于西段。约开凿于五世纪下半叶至六世纪上半夜。为阿旃陀石窟中规模较大的支提窟,亦是后期洞窟的代表,以精美的雕刻著名。从窟内铭文可知开窟者为僧人佛驮跋陀罗。内有印度现存最大的佛陀涅槃像。







新德里/二:埃洛拉石窟群 (Ellora Caves)

启示一:
看古人为了法做出了多大的努力。
每一滴心血,每一刹那善心,都是功德。
想想我们为了法,又曾经付出了多少呢?

启示二:
这是印度各宗派包容共存的美好典型圣地。
尝试明白包容后面的哲学与缘起智慧。跟众多好事的因缘一样,解脱的因缘也只能在缘起的自然法则里去具足的。引导众生也只能注入正因,苦因不能加分不能为;明白这点也就明白为何智者都不会以增添苦因的方式要别人好了。
巩固朝圣的经验财富。每一份善愿、每一份善缘、每一份考验,都是生命的资产。
从这里走出去,让每一个当下心都亮起来,更有法,更有力量。
祝福自己,也祝福众生,也祝福正法广传久住!



高高的陡峭岩壁上,34座洞穴庙宇被开凿出来,一座挨一座,延伸2000多米,这就是著名的埃洛拉石窟群,以雕刻著称。34座洞穴里有不同的宗教风格,说明了这一时期宽容的宗教氛围。1983年,埃洛拉石窟群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埃洛拉的佛教石窟共12座(第1~12窟),约7~8世纪开凿,形制基本沿袭阿旃陀的支提窟(佛殿)和毗诃罗窟(僧舍),除第10窟是支提窟外,其余均系毗诃罗窟,但毗诃罗窟已趋于佛殿与僧舍混合为一。尤其引人注目的是许多雕刻除通常采用一佛二胁侍之外,还出现了众多的菩萨、女神和曼陀罗等早期密教图像,意味着佛教的衰落、解体与蜕变。

第5窟是最大的毗诃罗窟,是埃洛拉最大的毗诃罗窟。两排狭长的石凳纵贯中殿,表明该窟可能曾用作讲堂。第10窟是维什瓦卡尔马窟(Visvakarma),是埃洛拉唯一典型的支提窟正面双层,富丽堂皇,中间的阳台有一道长栏杆,上层的支提窗两旁上方雕有飞天。后殿有高约3.3米的笈多式佛陀雕像,胁侍菩萨与顶饰飞天组成了华丽的佛龛。第11窟称作兜德勒(2层),实为3层。各层均设佛龛,供奉一佛二胁侍菩萨。第12窟称作丁德勒(3层),是支提、毗诃罗混合窟。窟殿后壁雕满了长排菩萨,构成了早期密教曼陀罗图像。

另外,埃洛拉第16石窟凯拉萨神庙,是世界上最大的单体雕刻石窟,令人叹为观止。凯拉萨神庙是祀奉湿婆的神庙,凯拉萨山Kailash Mountain是湿婆在喜马拉雅雪山中隐居的一座神山,凯拉萨神庙被设想为凯拉萨山。神庙竣工后在主殿外曾涂饰一层白色石膏灰泥,增添银辉闪烁的雪山幻觉。16世纪初,穆斯林统治德干地区时把凯拉萨神庙称作“彩宫”,说明当时这座神庙是彩饰的,而我们仍然可以在神庙表面发现白色石膏灰泥图层与彩绘花纹的残迹。

新德里/三:新德里博物馆 —— 佛陀舍利

启示:
感受不同的民生,学习珍惜,尊重与包容与我们不同的生活习惯与文化,从而了解不同的心,不同的生命。
以广博开明之心爱惜一切,结好缘,珍惜善缘,也以如理作意转一切缘为善缘,为增上缘。



释迦牟尼佛涅槃荼毗后,舍利分成八函,其一由释迦族迦毗罗卫國供养。阿育王時期,在该地建造佛塔,供奉佛陀舍利。

1898年,英國人佩普(Peppe)在印度北方邦(Uttar Pradesh)比普罗瓦(Piprahwa)考古挖掘,发现舍利盒, 其古印度文銘刻大意是「此乃佛陀舍利圣盒,留与释迦族人供养。」此重大考古发现,印证当地释迦族所在,而距離佛陀降生圣地蓝毗尼仅16 公里。印度考古学会於1971 至1977 年间,於此地进行考古挖掘,出土佛塔、兩只供奉佛舍利的石罐,典藏于印度國家博物馆。

佛陀最后的旅程,取自agama.buddhason.org